邢臺成語典故

來源: 時間:2020-07-17【字號:

邢臺成語典故

 

1.【破釜沉舟】 2.【作壁上觀】 3.【以一當十】 4.【代人捉刀】

5.【陽春有腳】 6.【生吞活剝】 7.【鹿死誰手】 8.【飽以老拳】

9.【雨過天青】 10.【舌燦蓮花】11.【頑石點頭】 12.【民脂民膏】

13.【鐵石心腸】 14.【珠圓玉潤】 15.【淡掃蛾眉】 16.【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17.【傅粉何郎】 18.【穢言污語】 19.【鍛煉周納】 20.【大儒縱盜】

21.【酒池肉林】 22.【長夜之飲】 23.【禁中頗牧】 24.【馮唐白首】

25.【漆身吞炭】 26.【士死知己】 27.【墮甑不顧】 28.【雕蟲小技】

29.【出將入相】 30.【萬古留芳】 31.【身無可擊】 32.【死有余辜】

33.【撥煩之才】 34.【家常便飯】 35.【穢言污語】 36.【安邦定國】

37.【壺中天地】 38.【雀兒腸肚】 39.【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40.【謙虛謹慎】

 

1.【破釜沉舟】

釋義: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2.【作壁上觀】

釋義: 壁:壁壘。觀:旁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3.【以一當十】

【解釋】: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這三個成語都出自于《史記》描述的巨鹿大戰中,邢臺,秦時屬巨鹿郡。歷史上有名的巨鹿大戰發生在邢臺的巨鹿、平鄉一帶。

秦朝末年,群雄紛起,項梁、項羽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于盱眙。張耳、陳余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臺市)定都,建趙國。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攻占邯鄲。趙軍不支,從信都撤退到巨鹿,被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于秦兵的聲勢,皆筑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于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干糧。

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殺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后,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三十萬人。這對最后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以一當十,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三個成語。

4、【代人捉刀】

【解釋】:捉刀:代別人寫文章。指代別人做事,多指寫文章。

【出處】: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聞之,追殺此使。” 

代人捉刀是一個經常用來形容文人代筆的成語,而這個成語的故事和邢臺古代的一個人崔琰密不可分。

其源出于三國時代的一則故事:

魏國曹操統一北方后,聲威大振,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瑛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后,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說:魏王俊美,豐采高雅,而榻側捉(握、提之意)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崔琰,字季珪。邢臺清河人,本為袁紹屬下,因獻計不被接受,所以辭官不作。當曹操攻下冀州后,禮賢下士,得來的文官中,以崔琰體態雄悍,聲音宏亮,是一個不怒而威的人物。后來因反對曹操即魏王之位,被投入獄,在獄中被殺。

后人有贊曰:清河崔琰,天性堅剛;虬髯虎目,鐵石心腸;奸邪辟易,聲節顯昂;忠于漢主,千古名揚!

5、【陽春有腳】 --宋璟

【解釋】:用以稱譽賢明的官員。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腳陽春》: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咸謂璟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后遂以陽春有腳稱譽賢明的官員。

宋璟(公元663-738),邢臺市南和縣閻里鄉宋臺人。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弱冠中進士,官歷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臺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于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唐中宗時,宋璟被任命為諫議大夫。不久,他直言觸怒了中宗,被貶為刺史。到地方后,他廉潔奉公,盡力為百姓做好事,使當地民風變得淳樸起來,家家戶戶都安居樂業。

他在廣州任都督時,當時廣東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經常發生大火。宋璟教他們用磚瓦蓋房,減少了火災,造福了百姓。后來他當了宰相。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照顧。被宋璟得知后,特地關照吏部不能給他官做。

當時唐玄宗很喜歡一個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結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兒要出嫁,唐玄宗問他還缺什么。王毛仲說有一位客人請不來。唐玄宗說:那一定是宋璟了。在宋璟的治理下,唐朝出現了路不拾遺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 

當時人們稱贊宋璟像長了腳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溫暖帶到哪里。

6、【生吞活剝】 --張昌齡(邢臺南宮)

【解釋】: 比喻生硬地抄襲或機械的搬用經驗、方法、理論等。也指生拉硬扯。

【出處】: 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唐朝初年,棗強縣尉(棗強,縣名,今河北冀縣,尉,縣級官吏)張懷慶喜歡抄襲著名文人的文章。當朝大臣李義府曾寫了一首五言詩,原文是: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將這首詩改頭換面,在每句的前頭加上兩個字,變成一首七言詩: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人們讀了張懷慶的這首詩,無不嘩然大笑。有人譏諷他這種手段是: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張、郭都是當時以文詞聞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詔書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們的手筆。

這個故事在唐朝劉肅所作《大唐新語·諧濾》里也有記述。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剝這句成語,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竊照抄別人現成的詞句、理論、經驗等等,而不知融會貫通。現在多用來比喻學了別人的東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機械地搬用。 

其中張昌齡是邢臺南宮人,張昌宗之弟。卒于唐高宗干封元年。弱冠以文辭知名。貞觀末,翠微宮成,獻頌闕下。召見,試息兵詔,帝大悅。俄為昆山道行軍記室。破盧明月,平龜茲,軍書露布,皆為昌齡文,為世所稱。后出為襄州司戶,終北門修撰。昌齡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書志及舊唐書本傳)傳于世。

7、【鹿死誰手】-- 石勒(襄國,即邢臺)

【解釋】:原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里。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出處】: 《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東晉時代,十六國中后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他在襄國(今邢臺)稱帝后,有一天,他在襄國宮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王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石勒聽后笑著說: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過分了。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后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里,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8、【飽以老拳 】

【釋義】:飽:充分;以:用。痛打,盡情地揍。

【出處】:《晉書·石勒載記下》: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

這個故事發生后趙首都襄國,即今邢臺市。

后趙石勒稱帝后,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么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于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在首都襄國(今邢臺)一起飲酒,還拉著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后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9、【雨過天青】

【解釋】:雨后轉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處】:明·謝肇淛《文海披沙記》:陶器,紫窯最古,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御批云: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五代時,文治武功俱屬上乘的后周世宗柴榮,某次被大臣請示釉彩的顏色。柴榮是這樣答覆的:“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因此,這種釉釉色瑩潤,青中帶著淡藍色彩,也就是后來所說的“天青色。”

柴榮--邢臺龍崗人,后周世宗。“雨過天青”一詞后來引申為比喻情況由壞而漸漸好轉,就如同下雨過后,總會有一片如同被清水漂洗過的天。

10、【舌燦蓮花】 (佛圖澄,襄國)

【釋義】:原指佛家講經講的好,化為朵朵蓮花。原為舌燦蓮花。多為褒義詞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的好。

舌燦蓮花的典故源自南北朝高僧佛圖澄的一段事跡,這個故事發生在當時后趙的國都--襄國(即今邢臺市)。

在《高僧傳》和《晉書·藝術傳;佛圖澄》里記載:后趙國主石勒在襄國(今邢臺)召見佛圖澄,想試驗他的道行。佛圖澄即取來缽盂,盛滿水,燒香持咒,不多久,缽中竟生出青蓮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于是,后人便引舌燦蓮花來譬喻說話的文采和美妙。

11、【頑石點頭】 (邢臺 竺道生) 

【釋義】:形容道理說得透徹,使人心服。 

【出處 】:《蓮社高賢傳》: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盤經》,群石皆點頭。” 

全句應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指古代邢臺的高僧竺道生。

竺道生(公元335424年) 東晉佛教學者,本姓魏,巨鹿(今邢臺平鄉)人,他為鳩摩羅什的高足,悟解非凡。當時《涅盤經》只部分譯出,傳入南方,其中說除一闡提(斷絕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則堅持認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舊者目為邪說,擯出僧團。道生因入今蘇州虎丘山,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涅盤經》,說到一闡提有佛性,群石皆為點頭(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三十六)。以后全部《涅盤經》傳到南京,其中果然說一闡提人有佛性,大眾這才佩服他的卓越見識。于是頑石點頭的傳說便不徑而走。

后來以此形容說理透徹,使人不得不心服。

現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說法臺點頭石

12.【民脂民膏】(邢臺 孟昶

【釋義】:比喻人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多用于指反動統治階級壓榨人民來養肥自己的場合。

【出處】: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孟昶,邢州龍崗人(今邢臺縣),后蜀后主,這是他告誡地方官員不可貪污腐敗、虐政害民的戒石箴"

箴,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為規勸官員的道德行為,并將其刻在石上的戒石箴,在歷史上首先采用這種形式的是五代十國時的蜀主孟昶。孟昶頒布于諸邑的《戒石箴》,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個字。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惠綏。

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與是公,軍國是資。

朕之賞罰,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日戒,本朕密思。

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他對孟昶的《戒石箴》刪繁就簡,從其中摘出四句頒行于天下。這四句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南宋高宗趙構,又以大詩人黃庭堅所書的這十六字箴文手跡,命各州縣長官鐫刻一方箴石,放置在各自的座右。今邢臺市內清風樓后戒石箴的古碑刻依然保存完好。

13、【鐵石心腸】 (邢臺 宋璟)

【解釋】:心腸硬得象鐵和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為感情所動。

【出處】: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廣平剛態毅狀,疑其鐵石心腸。” 

皮日休這句話是來稱贊唐朝宰相邢臺人宋璟的。

宋璟(公元663-738),邢臺市南和縣閻里鄉宋臺人。弱冠中進士,官歷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臺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于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宋璟性情剛直,刑賞無私,取地犯顏直諫,弄周時曾勇斗內寵張易之,張昌宗,力挽狂瀾,拯救身遭誣陷的長史魏元忠。中宗時冒死彈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時直諫太平公主遷居東都,以免后宮干預朝政。因此,被貶檢貝州刺史,洪水暴發,武三思逼租甚急,景抗捐賑災,再次被貶。宦海學沉浮,屢遭磨難,終不改治國救民之志。史稱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其政績卓著為四大名相之一。

14、【珠圓玉潤 】

【解釋】:潤:細膩光滑。象珠子一樣圓,象玉石一樣光潤。比喻歌聲宛轉優美,或文字流暢明快。

【出處】:唐·張文琮《詠水詩》:方流涵玉潤,圓折動珠光。” 

張文琮----今邢臺市清河縣東北東張寬鄉人,貞觀中,為治書侍御史。永徽初,獻文皇帝頌,優制襃美。拜戶部侍郎神龍中,累遷工部尚書,兼修國史。韋后臨朝,詔同中書門下三品。旬日,出為絳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卒。文琮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書志及舊唐書本傳)行于世。

15、【淡掃蛾眉】 (邢臺 張祜

【解釋】: 輕淡地畫眉。指婦女淡雅的化妝。

【出處】: 唐·張祜《集靈臺》詩之二: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張祜(約785—849?),字承吉,唐詩人,今邢臺市清河縣張寬鄉人 。

初寓姑蘇,后至長安,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享年70歲。

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卻坎坷不達。他的為人和他的著作一樣,有其獨具的風格特點,縱情聲色,流連詩酒的同時,還任俠尚義,喜談兵劍,心存報國之志,希圖步入政壇,效力朝廷,一展抱負。在人際交往中,他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節度使,淪為下僚。有心報國,陳力無門,使他只好“ 幽棲日無事,痛飲讀離騷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緣詩

張祜謝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詩:一代交游非不貴,五湖風月合教貧,魂應絕地為才鬼,名與遺篇在史臣

張祜詩集10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吟詠的題材相當豐富(這里面包括眾多寺廟的題作和有關各種樂器及鳥禽的詩詠等等)。代表作有《題金陵渡》、《雁門太守行》、《送蘇紹之歸嶺南》、《旅次石頭岸》、《隋宮懷古》、《從軍行》、《愛妾換馬》、《宮詞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聽箏》、《散花樓》、《悲納鐵》、《櫻桃》等,其中《題金陵渡》和《宮詞二首》流傳頗廣。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淡掃蛾眉出自 唐·張祜《集靈臺》詩之二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集靈臺在驪山之上,為祀神之所。本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含蓄。它似褒實貶,欲抑反揚,以極其恭維的語言進行著十分深刻的諷刺,藝術技巧是頗高超的。

16、【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魏征 巨鹿)

【解釋】: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出處】:《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征(字玄成,鉅鹿人)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邢臺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后任宰相之職,為唐朝貞觀名相。

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魏征:邢臺巨鹿人,自唐朝以來,被各種史書公認為是邢州巨鹿人,建國后,有人考證他是館陶或晉州人,由于唐朝時的巨鹿轄境完全在今天邢臺市范圍內,所以說魏征是館陶或晉州人都缺乏依據,魏征是地道的邢臺人,確認無疑。

17、【傅粉何郎】(邢臺 宋璟)

【解釋】: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子。

【出處】:宋璟《梅花賦》儼如傅粉,是謂何郎。 

宋璟(公元663-738),邢臺市南和縣閻里鄉宋臺人。弱冠中進士,官歷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臺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于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其政績卓著為四大名相之一,史稱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宋璟還工于翰墨,著作頗豐,其中《梅花賦》為發跡傳世名作。

 《梅花賦》 

唐 宋璟 

垂拱三年,余春秋二十有五。戰藝再北,隨從父之東川授館舍。時病連月,顧瞻危垣,有梅花一本,敷葩于榛莽中。喟然嘆曰:嗚呼斯梅!托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別乎?若其貞心不改,是則足取也已!感而乘興,遂作賦曰: 

高齋寥闃,歲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風悄悄而亂吟。坐窮檐而后無朋,進一觴以孤斟。步前除以行,荷藜杖于墻陰。蔚有寒梅,誰其封植?未綠葉而先葩,發青枝于宿枿,擢秀敷榮,冰玉一色。胡雜遝乎眾草,又蕪沒于叢棘,匪王孫之見知,羌潔白其何極?! 

若夫瓊英綴雪,絳萼著霜,儼如傅粉,是謂何郎;清馨潛襲,疏蕊暗臭,又如竊香,是謂韓壽;凍雨晚濕,宿露朝滋,又如英皇泣于九嶷;愛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來自姑射;煙晦晨昏,陰霾晝閉,又如通德掩袖擁髻;狂飆卷沙,飄素摧柔,又如綠珠輕身墜樓。半開半合,非默非言,溫伯雪子,目擊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東郭順子,正容物悟。或憔悴若靈均,或歆傲若曼倩,嫵媚若文君,或輕盈若飛燕,口吻雌黃,擬議殆遍。 

彼其藝蘭兮九畹,采蕙兮五柞,緝之以芙蓉,贈之以芍藥,玩小山之叢桂,掇芳洲之杜若,是皆出于地產之奇,名著于風人之托。然而艷于春者,望秋先零;盛于夏者,未冬已萎。或朝開而速謝,或夕秀而遄衰。曷若茲卉,歲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專權?相彼百花,孰敢爭先!鶯語方蟄,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 

至若托跡隱深,寓形幽絕,恥鄰市廛,甘遯巖穴。江仆射之孤燈,向寂不怨棲遲;陶彭澤之三徑,投閑曾無悁結。貴不移于本性,方有儷于君子之節。聊染翰以寄懷,用垂示于來哲。

從父見而勗之曰:萬木僵仆,梅英載吐;玉立冰潔,不易厥素;子善體物,永保貞固

18、【穢言污語】 (邢臺 宋若昭) 

【解釋】: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話。

【出處】:唐·宋若華、宋若昭《女語論·和柔章》: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污語,觸突尊賢。” 

宋若華、宋若昭--為今邢臺清河人

19、【鍛煉周納】 (邢臺 路溫舒

【解釋】:鍛煉:錘煉;周納:羅織。指羅織罪名,設法使之周密而無遺漏。

【出處】:漢·陸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煉而周納之。” 路溫舒:西漢官吏,邢臺平鄉人

路溫舒:西漢官吏,邢臺平鄉

20、【大儒縱盜】 (邢臺沙河)

寓意:大儒縱盜這個成語,常被用來諷喻那些不分是非曲直,一味無原則地對犯罪分子講善良寬 容的人們。

典故:春秋時期,在上地(今陜西綏德縣一帶)住著一個知識淵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們都尊稱他為大儒。

有一天,大儒到趙都去,在湡水(古趙地,今邢臺沙河)一帶碰到了一伙盜賊。

盜賊索要大儒口袋里的錢財,他便痛痛快快地全部給了他們。盜賊又索要大儒的車馬,他也慷慨地給了他們。盜賊還要大儒的衣服和被褥,他還是痛痛快快地給了他們。

大儒把東西全部送得干干凈凈后,便步行而走。

盜賊們感到驚奇,私下議論道:這一定是天下杰出的人,今天我們侮辱了他,他一定會向大國的君主訴說我們的所做所為。君主也一定會用所有力量來討伐我們,那時我們就難以活命了。還不職現在就把他殺死。滅掉蹤跡,以消除后患。” 

于是,盜賊們又向前追趕了30里地,最后追上了大儒,把他殺死了。

對此,秦國的相國呂不韋在其著作《呂氏春秋.必已》中評論說:大儒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縱容盜賊的結果。

21、【酒池肉林】 (邢臺廣宗)

【解釋】:《史記 殷本紀》:帝紂王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就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古代傳說,殷紂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為長夜之飲。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極多。 

沙丘苑臺--在今邢臺市廣宗縣

22、【長夜之飲 】 (邢臺廣宗)

【解釋】:指通宵宴飲。

【出處】:《史記 殷本紀》:帝紂王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就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沙丘苑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園林,在今邢臺市廣宗縣

23、【禁中頗牧】 (邢臺 李牧)

【解釋】:比喻宮廷侍從官中文才武略兼備者。

【出處】:廉頗、李牧皆戰國時趙國守邊御敵之良將。唐宣宗時,黨項擾河西,翰林學士畢諴上破羌條陳甚悉,帝大悅,曰:吾將擇能帥者,孰謂頗牧在吾禁署,卿為朕行乎!于是拜諴為邠寧節度使、河西供軍安撫使。諴于任內多所建樹。事見《新唐書·畢諴傳》。

李牧---今邢臺隆堯人,戰國時期,趙國的良將。

24、【馮唐易老】 (邢臺內邱)

【解釋】: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到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

【出處】: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賢,而賈誼見逐,張釋之十年不見省用,馮唐白首,屈于郎署,豈不惜哉!

馮唐--漢朝文帝時的大臣,為今邢臺內邱馮唐村人。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于《史記.馮唐列傳》。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于他為人正直無私,敢于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發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后來,北方的匈奴族又來入侵漢朝,漢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將軍。這一天,漢文帝經過郎署時,遇上了馮唐,于是兩人就將帥之事交談起來,沒想到,漢文帝非常賞識馮唐的才能。馮唐趁此機會向漢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職的冤案,并懇求漢文帝把魏尚官復原職,而且讓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負眾望,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為薦賢而升為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后,由于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后,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漢武帝又廣征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

 后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里就有這個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25、【漆身吞炭】 (邢臺 豫讓橋)

【解釋】:漆身:身上涂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26、【士死知己 】 (邢臺 豫讓橋)

【解釋】: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戰國時期,豫讓舍身報主的故事就發生在邢臺,今邢臺仍存豫讓橋古跡。

豫讓是春秋晉國人,公元前453年,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沒有受到重視;后來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趙襄子聯合韓、魏二家,消滅智伯,并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豫讓認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應該為賞識自己的人,不惜犧牲性命,就好像一個女子,應該為喜歡她的人,做最美麗的裝扮」,下定決心為智伯復仇。

他先是改變姓名,冒充罪犯,混進宮廷,企圖藉整修廁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趙襄子的左右隨從原想殺他,趙襄子卻認為豫讓肯為故主報仇,是個有義之人,便將他釋放。 

豫讓仍不死心,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他的朋友勸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裝投靠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重用、親近你,那你豈不就有機會報仇了嗎?何必要這樣虐待自己呢?」豫讓卻說:「如果我向趙襄子投誠,我就應該對他忠誠,絕不能夠虛情假意,用這種卑鄙的手段。」豫讓還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復仇的使命。

有一次,機會來了,豫讓事先埋伏在一座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的時候刺殺他。趙襄子的馬卻突然驚跳起來,使得豫讓的計劃又再次失敗。捉了豫讓后,趙襄子責備他說:「你以前曾經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現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為什么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呢?」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時候,他們根本都不重視我,把我當成一般人;而智伯卻非常看重我,把我當成最優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報仇不可!」

趙襄子聽了非常感慨,便說:「你對智伯,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而我,也放過你好幾次。這次,我不能再釋放你了,你好自為之吧!」 

豫讓知道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懇求趙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個心愿,將你的衣服脫下來,讓我刺穿;這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遺憾。」 

趙襄子答應這樣的要求,豫讓拔劍,連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殺了。 

豫讓身死的那一天,整個趙國的俠士,都為他痛哭流涕。

27、【墮甑不顧】

【解釋】: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出處】:南朝··范曄《后漢書·郭泰傳》:孟敏字叔達,巨鹿楊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巨鹿楊氏,地名,即今邢臺市寧晉縣,孟敏,字叔達,是巨鹿楊氏(今邢臺寧晉)人。他在太原居住的時候,一天不小心把拿著的煮飯罐子掉在地下,摔得粉碎。可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徑直走了。郭泰見了很奇怪,就問他原因。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摔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28、【雕蟲小技】

【釋義】:雕:刻;蟲:鳥蟲書,古代的字體;技:技能。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處】:這一成語出自《北史·李渾傳》。

李渾,字季初,趙郡柏人(今邢臺隆堯)人也。北齊大臣,學問很大,文宣帝高洋命他組織一套班子,制定新的法律法規《麟趾格》。班子里面還有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魏收。文人相輕,李渾有一次就對魏收說: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意思是寫那些花花繞繞的蟲書,寫一些風花雪月的小美文,我不如你魏收;但是制定國家的典章制度,你魏收可就比不上我了。

《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29、【出將入相】

【解釋】:將:帶兵。相:輔助。 出征可為將帥,入朝可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職位都很高。

【出處】:《北齊書·清河王岳傳》:史臣曰:清河屬經綸之會,自致青云,出將入相,翊成鴻業。

北齊清河縣即今邢臺市清河縣,隸屬于清河郡,郡治在今清河縣西北。

30、【萬古留芳】

【解釋】:萬古:千年萬代;芳:香,好名聲。好名聲永遠流傳, 用以稱頌人的德行永遠傳揚。亦作萬古流芳

【出處1】: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垂青史,萬古留芳。

【出處2】元·無名氏《延安府》第四折:“漢廷汲黯忠,唐室魏幑良。見如今千載名揚,萬古流芳。

趙氏孤兒藏匿處位于今邢臺市邢臺縣趙孤莊,魏徵是今邢臺市巨鹿縣人,為唐代名相,此成語兩個出處均與邢臺市關系密切。

31、【身無可擊】

【解釋】:身無可擊,意思是說被酷刑折磨得體無完膚,以致再沒有可以責受刑罰的地方了。后用作比喻身受極其殘酷的刑罰。

【出處】:《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漢高祖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馀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今邢臺市)。漢立張耳為趙王,都襄國。漢五年,張耳薨,謚為景王。子敖嗣立為趙王,仍都襄國(今邢臺市)。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后。

貫高是趙王張敖的丞相,因不滿劉邦對張敖的輕慢,而決定刺殺劉邦,漢高祖八年,劉邦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今邢臺市隆堯縣),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趙王張敖的丞相貫高謀殺劉邦一事,被貫高的冤家探知了。冤家就上書朝廷告發了他們。

劉邦立即下令將張敖及貫高等人全部逮捕,押送長安。 消息傳到襄國(今邢臺市),曾參與謀事件的十幾個人,都爭著要刎頸自盡。貫高惱怒地責罵他們說:誰讓你們干的這事?是我而不是趙王。現在朝廷要逮捕趙王,如果你們都死了,誰上朝廷為趙王辯白呢?貫高等人被押送到長安后,貫高對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說:謀害皇帝的事是我們干的,趙王根本不知道。法官怒讓貫高承認趙王也參與了此事,就對他施以酷刑,但直到將他打到身無可擊的地步時,他還是不改口。 法官把這一情況匯報給劉邦。劉邦說:真是一位壯士啊!看來用刑他是不會交代的,應請一個和他熟悉的人私下與他交談,說不準還有可能讓他說出來。經打聽,中大夫泄公是趙國人,與貫高很熟悉。因此,他便被召來承擔了這個使命。 泄公來到貫高的囚室,貫高抬頭一望,說:你是泄公吧?泄公趕緊上去寒暄慰問。二人開始回憶往事,敘談舊誼。談了一會兒,泄公把話題引入正題。他問貫高:趙王是否參與謀反之事? 貫高回答說:是人,誰不愛他的父母妻子?如今我的三族都被判了死刑,我難道能因為趙王而去禍害我的親人嗎?只是趙王確實沒有謀反。那事完全是我和一些人干的。接著,貫高便把事情的起因、過程及趙王如何不知情等情況,告訴了泄公。 泄公把和貫高的談話情況向劉幫作了匯報。劉邦根據匯報,赦免了趙王。劉邦很佩服貫高的為人,所以在赦免趙王時,把貫高也赦免了。 劉邦派泄 公把這個消息告訴貫高。然而,貫高聽了這個消息,說:我之所以茍延性命活到現在,是為了證明我的趙王不曾謀反。如今趙王已經被釋放,我已完成使命也就死無所恨了。再說,人臣有了篡殺皇帝之名,哪里還有臉面再去侍奉皇帝呢?縱使皇帝不殺我,我難道心中無愧嗎?貫高說完便撞墻自殺了。劉邦聽后,非常敬佩,命人厚葬之。

今邢臺市為秦末漢初之際的趙國國都,趙歇、張耳、張敖先后都于此,后張敖因柏人之謀而革除

32、【死有余辜】 (邢臺 平鄉)

【解釋】:辜:罪。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余辜。”  

路溫舒:西漢官吏,邢臺平鄉人

33、【撥煩之才】 (邢臺 平鄉)

【解釋】:撥煩:處理繁重的政務。辦事利索,有處理繁重復雜事務的才能。

【出處】:《后漢書·謝夷吾傳》:鉅鹿巨郡,舊難治,以君有撥煩之才,故特授任。”  

謝夷吾:漢代巨鹿(今邢臺平鄉)太守

鉅鹿郡:今邢臺市平鄉縣,漢代為鉅鹿郡郡治

34、【家常便飯】 (邢臺 清河)

【解釋】:指家中日常的飯食。比喻極為平常的事情。 

【出處】唐·宋若莘、宋若昭《女論語·事夫章》:莫教寒冷,凍損夫身;家常茶飯,供侍殷勤。

35、【穢言污語】 (邢臺 清河)

【解釋】: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話。

【出處】唐·宋若華、宋若昭《女語論·和柔章》: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污語,觸突尊賢。

宋若莘、宋若昭---為唐代清河(今邢臺市清河縣)人,為姐妹兩個,被唐德宗封為學士和尚官,著有《女論語》,為古代女四書之首。

36、【安邦定國】

【解釋】:邦:泛指國家。使國家安定鞏固。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我本是安邦定國李存孝,今日個太平不用舊將軍。

此段道白為《哭存孝》中李存孝在邢州當節度使閑居時所念,邢州,即今邢臺市。

李存孝簡介:

李存孝,五代悍將,邢州(今邢臺)節都使,鎮守邢州,晉王李克用之十三太保。他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的地位相當于《說唐》中的李元霸,天下無敵,一些野史中曾說李存孝引領十八騎攻取了長安,雖說是夸張之詞,但也能看出存孝的勇猛,連第二名的王彥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幾合。后遭受李存信誣陷,被李克用討伐,時王熔、李克用、李存信分別于龍崗縣、欒城、任縣圍困李存孝于邢州(今邢臺市)6個月有余,城中糧盡。   乾寧元年(公元894年)三月,存孝登上邢州城樓,哭著對城下的李克用說道:兒蒙王的大恩,位至將相,難道愿意舍父子的關系而投仇敵?這是由于存信誣陷的緣故。希望能活著見王,說一句話就死。(原文:兒蒙王深恩,位至將帥,茍非讒慝離間,曷欲舍父子之深恩,附仇讎之黨!兒雖褊狹設計,實存信構陷至此,若得生見王面,一言而死,誠所甘心。)李克用很感傷,派劉夫人入城慰諭。劉夫人帶著李存孝回來,他磕頭請罪道:兒于晉有功而無過,所以至此,是存信的緣故!(原文:兒粗立微勞,存信逼兒,失圖至此!)李克用呵斥道:你寫給朱全忠、王熔的信,大肆毀謗我,這也是李存信逼你干的嗎?!(原文:汝遺朱全忠、王熔書,毀我萬端,亦存信教汝乎!)于是將他押回太原,以車裂之刑(五馬分尸)處死。李存孝死后,李克用惋惜存孝,經常在談到李存孝時流淚不止。并為之十多天不理政事,兵勢也逐漸轉弱大。李存信除去猛將李存孝后,開始背叛李克用,結果被李克用稍施小計在幽州捉住,押解回太原后,也用五馬分尸(或五牛分尸)的酷刑讓他得到了報應。元曲作家關漢卿根據李存孝守邢州的故事寫下著名戲曲《哭存孝》。

37、【壺中天地】

【解釋】:指道家的生活。

【出處】:元·劉秉忠《永遇樂》詞:壺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還明日。

劉秉忠:邢臺人,元初太師,援朝國號的擬定者,著有《藏春詞》

38、【雀兒腸肚】

【解釋】:雀兒:麻雀;肚:胃。比喻人的氣量很小。

【出處】:宋·陳師道《后山談叢》卷四:“王師既平蜀,詔昶赴闕。曹武肅王密奏曰:‘孟昶王蜀三十年,而蜀道千余里,請擒孟氏而赦其臣以防變。太祖批其后曰:‘你好雀兒肚腸。’”

孟昶:邢州龍岡(今邢臺市邢臺縣)人,后蜀高祖孟知祥的兒子,為后蜀后主。

39、【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解釋】:指用重金懸賞,就會有勇于出來干事的人。

【出處】:《后漢書·耿純傳》:世祖問純故,對曰:竊見明公單車臨河北,非有府臧之蓄,重賞甘餌,可以聚人者也,徒以恩德懷之,是故士觽樂附。李賢注引《黃石公記》: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易曰:何以聚人,曰財。故純引之。

耿純(?—37年),字伯玉,西漢宋子縣傅家莊(今邢臺市新河縣護駕村)人,原為舞陰王李軼的騎都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攻取堂陽(新河縣)、貰縣后,耿純率家兵2000余人迎謁劉秀,劉秀在光武臺封其為前將軍耿鄉侯。此后,耿純隨劉秀破銅馬、敗赤眉、戰青犢、攻上江、平五幡,屢立戰功。

公元25年劉秀在柏鄉稱帝,封耿純為高陽侯。建武八年(32年),濟陰縣盜賊蜂起,光武帝派李通、王常去征討,拜耿純為大中大夫,耿純與李、王匯集東郡。盜賊聽說耿純來了,皆自動歸降。于是,光武帝再封耿純為東郡太守、東光侯。

40、【謙虛謹慎】

【解釋】:謙虛:虛心;謹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辦事。 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出處】:《晉書 張賓載記》: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及為右長史、大執法,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士無賢愚,造之者莫不得盡其情焉。

張賓:邢臺內邱人,后趙右侯。

《晉書·張賓載記》

張賓,字孟孫,趙郡中丘人也。父瑤,中山太守。賓少好學,博涉經史,不為章句,闊達有大節,常謂昆弟曰:吾自言智算鑒識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為中丘王帳下都督,非其好也,病免。及永嘉大亂,石勒為劉元海輔漢將軍,與諸將下山東,賓謂所親曰:吾歷觀諸將多矣,獨胡將軍可與共成大事。乃提劍軍門,大呼請見,勒亦未之奇也。后漸進規謨,乃異之,引為謀主。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及為右長史、大執法,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士無賢愚,造之者莫不得盡其情焉。肅清百僚,屏絕私昵,入則格言,出則歸美。勒甚重之,每朝,常為之正容貌,簡辭令,呼曰右侯而不名之,勒朝莫與為比也。

及卒,勒親臨哭之,哀慟左右,贈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曰景。將葬,送于正陽門,望之流涕,顧左右曰: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程遐代為右長史,勒每與遐議,有所不合,輒嘆曰:右侯舍我去,令我與此輩共事,豈非酷乎!因流涕彌日。

 

(資料來源:根據網絡資料整理)

彩88app-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