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名相、千古諍臣--魏征

來源: 時間:2020-07-17【字號: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邢州巨鹿(今邢臺市巨鹿縣)人。《順德府志》、《巨鹿縣志》記載魏征為巨鹿縣魏家莊人(該村現已不存在,位于銅馬鎮村北)。魏征是我國初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歷史學家。輔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 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生平:

  魏征年少時,家貧,曾出家為道士。有大志,好讀書,多所通涉。隋末,曾參加邢國公李密領導的瓦崗寨農民軍和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軍。后服事唐太宗李世民,先后任諫議大夫、秘書監、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備受信任,被封為“鄭國公”。

  魏征忠言直諫,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他多次勸唐太宗以隋亡為鑒,把君、民關系喻為舟與水的關系,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他建議李世民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諫”,“薄賦斂,輕租稅”,“無為而理。”有這樣一件事:李世民當時統一中國,天下升平,各公卿大臣一致建議太宗到泰山“封禪”,告成功于天地。魏征獨以為不可,堅決諫止,因此和唐太宗引起了一場辨論。太宗爭辨說,難道我“功不高耶?德不厚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為而不可?”雖然唐太宗一連提出六個反問,但魏征毫不讓步,對上述各點一一進行駁斥,最后嚴肅指出:“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義安,未甚充實”,在這種情況下,搞封建禪之類的事,實為勞民傷財之舉。最后終于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結束了“封禪”一議。當時,唐朝大臣能夠自由地上書言事,唐太宗也能夠虛心地聽取臣下意見。政治清明,國富民強,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一生中陳諫二百多條,絕大多數為太宗所接受。魏征死后,唐太宗傷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鏡矣。”以魏征一人死而說諍諫之臣亡,當然譽之過甚。但由引可看出唐太宗對他的器重。魏征死后,唐太宗賜其文貞公的謚號,以示褒獎。

  由于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后來,魏征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陳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征所撰,時稱良史。

  貞觀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諫太宗十思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后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征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征營構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據《順德府志》、《邢臺縣志》等記載,古時我區多處建有“文貞公”祠,奉祀魏征和宋璟。 元人虞集所撰《順德路魏文貞公宋文貞公祠堂記》也有記載!

彩88app-彩88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