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

來源: 時間:2022-10-11【字號:

  一、開元寺簡介 

  邢臺大開元寺位于邢臺市光明街,邢州北路中段,唐開元年間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我國歷代名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后,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圣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明代時期,古剎春游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時期,野寺鐘聲為邢臺八景之一。據《唐會要》記載:唐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十月(敕)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一日改稱“開元寺”,延續至今。開元寺是一座歷史悠久古剎,有其極深的歷史淵源,歷史上高僧輩出,河北一行禪師、萬安長老等都曾駐錫于此。五代后梁乾化年間(公元911——915)天竺高僧空本曾在此寺院翻譯佛經,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開元寺占地45畝,坐北朝南,原寺門前有大型影壁一座,影壁上有滾龍團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飛龍姿態雄健、造型優美,且暴出影壁數寸,活靈活現,頗有欲躍欲飛的神態。雕塑之細膩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絕,均為北方所罕見。該寺歷代屢有修葺,現存殿閣,主要為明代建筑風格。這些建筑雖歷經千年滄桑,保存仍基本完好,不少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二、殿閣 

邢臺開元寺

  開元寺現存主要殿閣四座,天王殿、毗盧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又稱三世佛殿),氣宇軒昂,巍峨壯觀。其中一殿為彌勒佛殿,除了眾所周知的佛像外,四壁皆為歷代名人所題詩詞。相傳“八仙”之一的鐘離權,當年拜訪該寺住持、有道高僧萬安長老時,就曾留下草書題壁詩。其詩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見得清平有幾人。”“八仙過海”是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八仙”之一的鐘離權是否到過邢臺,已無從考證,但上述題壁詩確曾題在開元寺的墻壁上,宋朝時還有人將其刻在石碑上,使開元寺聲名大噪。究其詩意,憂傷離亂,想必是后人托鐘離權之名而作。 

邢臺開元寺

雕花滾龍石柱

  三殿釋迦牟尼殿為整個開元寺建筑精華所在。此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巍峨壯觀,結構精巧,風格獨具。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在殿前增加了四根雕花滾龍石柱,除山東曲阜孔廟中的雕龍石柱外,幾乎無與匹敵。這四根石柱各高4.5米,柱圍2.5米,雕藝精湛,線條流暢。柱上游龍或盤旋而上,或蜿蜒而下,或回首凝視,且龍首龍體皆突出柱外20—35厘米,力度感強烈,儼然真龍游躍騰舞,堪稱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龍柱兩側的石板雕花,工藝精巧,手法細膩,同樣令人嘆為觀止。 

  第四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規模宏大,別具風格。現存殿宇多為明清時期建筑。  

  寺內西側有經幢二座,一為唐代建造的“道德經幢”,石質,通高七米,呈六面形,分為三截,共十八面,上刻有老子《道德經》。據《邢臺縣志》載,經幢文字系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為國內僅存的三座同類經幢之一,極具歷史價值,另一座建于后梁乾化年間(911一915年)的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刻《陀羅尼經》一部,并題有“印度副使李逢書”等字樣,雕刻精細。今為不多見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寶塔一座,名曰“園照塔”,現已不存。 

  三、殿前鐵鐘 

邢臺開元寺

鐵鐘

  在三殿前遺留巨型鐵鐘一個。該鐘高2.70米,下沿圍長7.2米,鐘厚半尺,重達3萬多斤。該鐘鑄成于金“大定甲辰歲”即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鐘壁有日、月、人、獸、牛、魚等十二種圖案,與黃道十二宮相對應。另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卦圖像,含乾坤渾圓之說。鐘壁還鑄有文字數百,清晰可辨,多記載鑄造、監制、資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貫等。該鐘鑄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風雨剝蝕,因鑄造技術高超絕倫,鐵質火候純精,不但不顯氧化痕跡,并且綜紅色的鐘體四周仍然熒熒發亮,“十年動亂”中曾遭搗砸,但只聞嗡嗡聲,不見鐘破損,可見我國古代鑄鐵工藝的高超。當年該鐘懸在開元寺三殿前東側的鐘樓內,用以作課報時,每當以巨木擊撞時,鐘聲粗獷沉鳴,聲聞數里。信徒僧眾聞鐘聲,雙手合十,異地同拜,成為邢臺一大景觀,俗稱“野寺鐘聲”,為邢臺八景之一。 

  四、傳說 

  1、鐘三里 

  金朝大定年間,東大寺(開元寺)來了個好住持,是位得道高僧。他見東大寺廟院寬廣,殿堂雄偉,挺高興。唯有一點不滿意,那就是鐘太小,于是決定化緣鑄鐘。經過三九二十七天,開模的時刻到了。住持神態莊嚴,微微含笑,雙手合十,默誦經咒。 

  鐘鑄好了,住持決定試鐘就在平明五更。第二天,四更,住持叫起僧人,囑咐說:“我現在就出城,等我走出十里以后,你們再敲”。但是僧人們不懂住持用意,試鐘心切,在住持剛剛走出三里便敲響了大鐘。 

  原來,這住持有些法力,他對鐘禱告時,曾暗運法力,許下心愿:試鐘之初,我能走多遠,鐘聲就能傳多遠。結果,他踏上先于橋時,才出城三里,僧人們就把鐘撞了。所以,東大寺的鐘聲只能傳三里遠。留下了“東大寺,鐘三里”的歌謠。 

邢臺開元寺

鐘離權 

  2、鐘離權與開元寺 

  相傳鐘離權受仙人點化進山拜見張果老,到得山中,得知張果老與眾道友已經下山去了開元寺。就此拜別道童下山往開元寺趕去。 

  一進寺院門見一老僧向他行禮,忙將他迎進禪房,“阿彌陀佛,來者可是鐘施主”鐘離權一驚連忙回禮說“老師傅如何知道我的”,老僧回答說,“張果老說有大將軍鐘離權來寺內,因我早有約定,不能久等,讓貧僧接待將軍,請將軍到寺稍作休息,約你在近日上華山崆峒山去見老君”。 

  老和尚安頓下來鐘離權,讓徒弟帶他在寺內各處轉轉,鐘離權無心游玩,只想著趕緊去華山的約定,無奈天已經黑了下來,只能住下。用完齋飯后便倒床入睡。 

  第二天一早,寺內小僧奉師傅命前來招呼,只見屋內空空無人,在墻西壁上有墨跡未干的一首詩,只見書法剛勁有力,灑脫飛舞,上書“得道高人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見得清平有幾人。”又看在桌上有一個書札,小和尚看后知道鐘離權已經辭別上路了。 

  3、塔墳石龜 

  在塔墳南端有兩座高大的龜馱石碑,兩龜東西相對,一雌一雄。身長足有丈余,它們像兩尊威嚴的武士,守衛著塔墳的大門。其中東面那座石龜的甲像是被碰掉一塊,有一個碗大的豁口,龜背上的石碑也有點傾斜。 

  據說石龜本是天上把守南天門的龜蛇二將,因為犯了天條,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為佛門看守墳地,恐它不規矩,下界后禍害人間,又命李天王找來兩塊巨石壓在身上,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后續修塔時,一個細心的石匠發現,早晨太陽沒出來之前,石龜眼里常往外流水,像是傷心的眼淚。匠人疑疑惑惑,猜想可能是石龜忍受不住巨石碾壓而在流淚,于是就把兩塊巨石鑿成石碑,即節省了石料,又為石龜減輕了負重。說來奇怪,從此石龜眼里再不往外流水了。 

    

邢臺開元寺

石龜

  再說兩石龜想起天上的日月,后悔不已,只好求菩薩開恩,卸掉身上石碑,到七里河喝水。一天夜里,菩薩懷抱甘露瓶,手持楊柳枝飄然而至,用手輕輕一拂,石碑穩穩當當落在地上。菩薩對石龜說:“念你們是一對生靈,常年為佛門高僧看守墓地,終日飽受饑渴之苦,今夜把石碑卸下,到七里河喝水去吧;但天條也不能違反,務必在天亮之前回來把石碑安上,別叫玉皇大帝發現!”倆石龜也顧不上謝菩薩,急忙爬過七里河南岸的大土臺(實是一座漢朝古墓),消失在夜幕之中。 

  這對龜先在河中喝足水,不覺雞叫三遍,天要亮了。母龜膽小心細,早早爬回去復了位;公龜貪玩,當爬到大土臺頂時眼看天就要亮了,慌亂之中就滾了下來,還沒站穩,菩薩便把石碑重重壓在烏龜背上,來不及放正,天就亮了。從那以后,石碑就永遠是歪的了。至于龜甲那塊豁口,傳說是石龜從臺頂往下滾時碰壞的。 

彩88app-彩88欢迎您